您的位置:首页 > 公告

胡显耀教授雨僧讲座:重释“信达雅”——交往合理性与翻译三性

发布时间:2017-10-12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本站编辑   浏览次数:

题  目:重释“信达雅”——交往合理性与翻译三性

主讲人:胡显耀教授

时  间:2017年10月19日(周四)晚上7:00

地  点:8教学楼308教室

主办单位:教务处

 

主讲人简介:

胡显耀,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, 博士生导师,华东师范大学博士,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。曾为英国Salford大学访问学者,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,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和英语系研究员。研究领域:翻译学、语料库翻译学、翻译认知机制、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。出版学术专著三部,在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《外国语》、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ie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,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"汉语文学翻译语料库建设与研究"和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"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认知模式研究",主持建设"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"(CCTFC)。从事法律、财经、儿童文学和科普著作的翻译,出版译著三部,发表译文数十万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主讲内容:

"翻译标准"有三层含义:一是指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,二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追求的最高理想,三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。传统翻译理论重视总结和制订翻译标准,不仅提供了一个公认的尺度来判断译本的质量,也具有相应的历史价值,让后继者有章可循。然而,翻译标准在当代翻译学,尤其是文化学派、解构学派看来已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,我们曾奉为圭臬的翻译标准并非毫无瑕疵。一百多年来,严复的"信达雅"三字标准在我国的影响极为深远,但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看,"信达雅"都存在着概念模糊、与翻译事实不符和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,有必要用当代翻译学的理论来重新认识"信达雅"的内涵与价值。本讲座将提出和论证以下观点:一、"信"本质上是一种维持文学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伦理,反映了文学翻译的客观性;二、"达"是文学翻译的必要条件和最低要求,是文学翻译社会性的体现;三、"雅"是译者的一种主体选择,体现了文学翻译的主体性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重新认识"信达雅"及翻译行为的本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:翻译的三种性质与"三个世界"和交往合理性三原则存在对应关系,"信达雅"三者的关系可用交往行为理论进行整合和阐述。